黑鸽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养鸽子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提示: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杨振宁和邓稼先既是中学同学又是好朋友,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说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50年后杨振宁回应邓稼先的信,他说:“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分则各自为王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并没有因为时间和地理的原因而冲淡,他们一直为着各自的目标而努力着。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进入了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当时的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导致当时的中国“站在了一片废墟之上”。一直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不声不响地扛起了这个重担,成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邓稼先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和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一起,在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的重重困难之下,终于在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在这之后的两年零八个月的试验后,成功制成了氢弹,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这一时期的杨振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与李政道合作。杨振宁在物理、数学上很有天赋,脑子也很灵活,也很喜欢钻研,入学后一年,就与恩里克·费米共同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 后来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且共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杨振宁在1964年加入美籍,并在1971年回到了中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也是因为他,有好多美籍华人学者,才开始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参考 凤凰网-杨振宁百岁演讲 忆起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如何比较看待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科学家?
提示:

如何比较看待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科学家?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杨振宁: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杨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信息: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