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天牧的作品风格
孙天牧的画仿佛从很久远的年代走来,能感到古朴之风和清雅之气,苍劲的悲凉之中身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孙天牧的画给人留下的第二印象是:风格独特,卓然不群。他不愧为陈少林之后北宗山水第一人,他的画神气自然,有北宗山水最为原始的真实自然和纯正无暇,原汁原味的笔墨技法,巧夺天空的鬼斧神工,让我们置身于北国山水的雄秀绵延的氛围里,感受她那空灵闲适、清净淡然的高深莫测的境界。孙天牧先生既循古法,又创新意,是自然本体和心灵本体的完美展示。由此,启功先生在为孙天牧作序的文中评价孙天牧的艺术成就:“画承陈先生(少梅)嫡乳,深得宋贤遣矩,笔力坚卓,设色大方,虽寿登九十无丝毫暮年风貌。”纵观孙天牧先生的绘画之路,不难发现它有着坚强执著的信念。十年寒窗,潮起潮落,而他依然手不释笔,把绘画当成生命的倾诉和灵魂的居所。天牧老人从摹写到创作,艺术的态度十分严谨。他对南宗、北宗的区别归纳为“积墨法”、“泼墨法”道破“玄机”。这不只是理论上的判断和分析,天牧老人的画集许多力作都是一气呵成,《泉声危石》、《临流赋诗》、《古柏高士图》中画面,反复印证了老人对传统笔墨的谙熟,其整合、发挥、创造的意境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山居图》,墨色浓淡清雅,山川秀丽清新,亭台楼榭寂静无声,其构图既像天上美景,又似人间仙境,令人想起“世外桃源”,或许就是老人一生的梦想和心境。 孙天牧无疑是“人间的巨奖”,他的绘画艺术功力深厚,内外兼收。这种画在目前中国画坛绝无仅有,是一座年代积累起来的丰碑。这座丰碑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光彩夺目。
孙天牧的艺术人生
近代画家得宋贤山水人物遗传者,首推衡山陈少梅先生,然承陈先生嫡乳者,首推孙天牧先生。孙先牧先生的绘画深得宋贤遗矩,今年寿登九十有九,诚如启功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笔力坚卓,设色大方,无丝毫暮年面貌”。孙天牧老人从摹写到创造的多年临池经验,基于自我独到的艺术感情,每一幅画的用笔用墨都是干湿浓淡一遍完成的“泼墨法”。这个被老人一语道破的“玄机”,虽然看起来似乎只涉及绘画技法的层面,但它却是解读包括老人作品在内的宋贤山水画法的一把钥匙。另一种山水画法则是“三皴九染”的“积墨”法。纵观陈少梅先生和孙天牧先生的画都是一遍画就、一气呵成之作,没有充沛的传统功力是无法实现的,那些挥洒自如的笔线和富于节奏感的墨点、墨块都反复印证了老人对传统笔墨的谙熟。其整合、发挥传统技法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绝。对此我们从《家声危石》、《古柏高士图》等作品可以领略一二。上世纪50年代他的十几幅仿古作品一鸣惊人,在绘画界和博物馆学界获得极高的赞誉,至今这些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馆均代替原作展出。在表现现代题材方面,孙先生运用传统笔墨对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意境,技法自如娴熟,北骨南风,充满着生活情趣,使我们得以欣赏到自然本体和精神理念的完美结合,领略大师笔下的纵横吞吐、逶迤连绵的北国风光,以及闲适空灵、散淡无为的江南诗意。循古法而出新意,这是孙先生对中国绘画的杰出贡献。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孙天牧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吉林也有很深的渊源。他在吉林工作生活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系统总结完成了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北派山水画论,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行实际应用,将理论付诸实践,对自己提出的北派山水画论身体力行地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对我省画坛产生过特别而深远的影响。
孙天牧的百岁画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致信祝贺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孙天牧先生百岁寿辰及画展,并祝愿健康长寿。杜青林在贺信中说,“欣闻先生画展于百岁寿辰之际开幕,令人欣喜!” 杜青林高度评价了孙天牧先生的艺术成就,指出:“先生作品展现了传统山水画的博大精深,饱含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挚爱情深,令人敬佩!”孙天牧先生师从陈少梅先生,多年研习自唐、宋以来传统山水画名家的技法和风格,并潜心研究北派山水画,其山水画工细潇洒,清丽典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